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日子再囧总得要过下去,工厂开业了再也没有回头箭,我努力压制自己内心的焦虑,告诫自己一定要随遇而安,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工厂的院子里走走停停,仰望星空,想想未来,告诫自己一定得脚踏实地走下去,一定得坚持下去。于是,开始琢磨如何管理泰国本地工厂,如何管理泰国员工。
山穷水尽 → 茅塞顿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开车路过rama2路那边的一家泰国本地工厂,目睹一个特别的事,当时正是下班时分,工人乖乖地排着长长的队伍,被保安一个一个搜身出厂门,挑剔难搞的泰国工人居然能乖乖的“束手就擒”,我顿觉泰国人不难管。
有时候反思一下,说泰国人太懒,反过来是不是中国人太勤快了?看看全球,是不是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地华人华裔另加日本韩国人特别勤快?除了这些之外,全球还有哪国人勤快的?再说,如果泰国人也跟我们一样勤快,哪还有我们这些外来人的商业机会?这样想想便释然豁达了许多。
苦思精研 → 峰回路转
我捧起了泰国劳动法、投资经营法等等本地法规,尤其是认认真真学了一遍劳动法,发现工人上班记工可以是小时制,日工制,月薪制,包干制……,却唯独没有计件制。据说计件制是不符合泰国法律的,如果强行执行或又会被投诉到劳动部门。
看到了可以包干,便机灵一动,何不用包干制试试?过了做工手势的磨合期,我们随即向流水线和其他个体岗位发出日干多少可以回家的考核措施,譬如向流水线发出的指标是每天装配600个工件即可回家。嘿嘿,工人们来劲了,感觉一下子勤快了起来,几天下来工人回家的时间从起初的17点半提前到15点,我们看火候差不多了,然后就告知装配900个工件可以算1.5倍日工资,工人们一鼓作气,第一天不到20点就做完了900个,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基本在18点就可以做完900个工件,想想这么短的时间可以拿到1.5倍日薪,个个都乐滋滋的。
做完600个工件可以得一个日薪,900个工件可以得1.5倍日薪,那么,做一个工件可以得多少铢也就顺理成章有了答案。其他工位也都这么效仿,我们计算出每个工序的单件薪水,计件制就用包干制形式变通了过来,大多泰籍员工都乐于接受,还说这是包干制呢。
当然,推行包干制也好,计件制也罢,都有不小的阻力,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流水线。不少工人说,我是想做快,但前道做不快或不想做,步调不一致怎么办?许多人质疑计件制根本不可行,长长的流水线每个岗位做到速度均衡天方夜谭,但我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能流水线每位工人自我调节,互相平衡,共同协调,推行计件制义无反顾。
计件制的推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工艺基础,不断测算和调节工艺工序工步节拍,上下游供给平衡,并依此合理设置岗位,从技术层面来支撑这一措施的推行。
因地制宜 → 柳暗花明
技术角度上相对平衡了,流水线上出现工件滞留或不合拍,那便是人为因素的了,线上得有个带头人和协调人,这个重要角色用中国人显然不妥,于是确定了一位靠谱的泰籍小伙子为班长,嘿嘿,小小的班长让他颇有成就感,工作也负责卖力,“以泰制泰”效果凸显。
主要岗位采用计件制了,那些设备控制速度的工序,也折算成计件,辅助人员无法计件的,就按辅助对象的计件折算再乘以系数,也是准计件制。
至此,车间里的生产岗位几乎百分百推行了计件制结算薪水,因为多做一份就能多获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原先那种悠闲懒散,磨洋工的现象不知不觉再也不现,取而代之的是上班提前来了,上班时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了,连上洗手间都小跑步,下班时间一到,自觉留下来多做一会儿,而且连日常维护工装设备、清洁卫生,定置定位都很主动很配合,工人的薪水自然也远远高于日薪制的时候,关键是工厂的整体生产运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记得2002年,总公司来了一位工厂厂长,看到泰国工厂流水线工人们娴熟麻利的操作,他非常惊讶:“都说泰国人懒,看着比杭州工厂的工人速度快多啦”。也是啊,当时我测算过泰国工厂单个产品的工资成本,一线工人的成本确实比杭州低了许多,但加上总部委派人员,这边招聘的白领人员,总的工资含量却要高于杭州,毕竟泰国工厂的体量小,而
随后,我们就完善了工厂薪酬体系。工人:档案薪资+计件制+质量、消耗、纪律考核;工厂管理人员:档案薪资+权重考核,即管理对象的生产值+品质+消耗+工艺纪律值;公司白领:市场化月薪制+考核。档案薪资即是按政府最低保障工资,当生产量无法保障且无法实施计件薪资时酌情发放。
薪酬体系合规化,大原则吻合劳动法,然后,整理成一个文本,报劳动局备案。至此,生产规范化、管理本地化、制度体系化的完整工厂运营模式建立起来了。
Leave Your Comment